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大自考本科: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三)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11-02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定义: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内容分别蕴涵或组织在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对象和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课程活动接触这些内容,最终通过内化而积累学习经验,促成自身发展。这个定义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特点,活动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它也是内容本身。
(二)幼儿园课程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七大原则
 1.合目的性原则;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因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要求选择与之相符的内容来保证它的实现。按照这一标准,在选择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有目标意识;(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内容与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项内容的学习方能达到)(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
 2.基本性原则;   
 3.价值性原则;就幼儿的认知学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问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4.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5.兴趣性原则;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6.直接经验性原则;
7.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A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B均衡不等于平均。均衡必须同时注意“优先”。C优先是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
(四)目标流失问题。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程设计者必须形成“学习经验”的概念,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构建能使儿童获得这些经验的课程情境和课程活动是防止目标流失的关键。
(五)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课程内容“超载”表现在两方面:一容量大,二难度高。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者应意识到,课程是发展的,新内容的吸纳是必然的,但要合理安排新内容,同时也要“吐故”,使课程内容保持一个适当的容量和难度。
(六)片面适应社会需要,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者必须树立一种“效益观”,在引导、组织学习时要估算一下儿童可能的收获和付出,尽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过于迎合社会需求而不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就会产生“负效益”。
(七)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课程内容的不衔接一种是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谁都不管”的“缺失性”衔接,针对这种不衔接,幼儿园应加入相应的适宜内容;此外,还有“多余性”不衔接。主要有两种情况:1.幼儿园简单重复甚至低于幼儿在幼儿园外获得的自发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该对应课程目标选择相应内容,对一些生活经验要扩展、整理、提升有关内容;2.幼儿园成了小学课程“先修班”,抢先教授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学并不欢迎这种行为,幼儿园只要把幼儿阶段该学的内容教好就行,把该发展的发展起来,就为孩子成长积蓄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后劲”。
>>更多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