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十四)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6-11-08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答: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深化,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探索救国之路。
(1)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2)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3)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4)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有何意义?
答: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具有特殊意义:
(1)它使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渴望得到满足,成为解放区的主人,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它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亿万农民获得土地后,以饱满的热情发展农业发展,使农村的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从而为解放战争巨大的物质消耗提供广厚的财力支持。
(3)它使亿万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开通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根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农村阶级大革命,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必须用战斗去保卫,深明此理的亿万农民在解放战争中始终以无比的热忱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这是解放战争得以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简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
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1)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 1949 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仍很为微弱。独立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
(2)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就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 年 6 月,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毛泽东即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社会主义经济比重日益增加。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政治上,政权得到了巩固。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 1953 年开始了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基本上转变为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述。
答:(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答:(1)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3.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答:(1)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③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答: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意义。
答: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三步走 ” 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三步走 ” 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 — 百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 三步走 ” 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 “ 三步走 ” 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