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自考生个性化教育的思考与总结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7-04-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并将“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作为战略目标,要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多年来,个性化教育都是海内外教育圈经久不衰的议题,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为找到适合每一类学子的教育方式呕心沥血。而对于泛专业性、高自由度、强适应性的自考、成考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意义更是举足轻重。
“个性”和“个性化”
汉语里“个性”在近现代以来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都没有说明“个性”一词的来源。近现代之前“个”和“性”一起出现时,“个”主要作量词,而“性”往往独立成词,其主要含义有性质、本性、本质、生命、性情等含义,或与“子”等词相结合,如《西游记·第十四回》: “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在现代汉语中,个性一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哲学术语,与“共性”一起组成辩证法上的一对范畴,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这个意义上,个性是一直、亦永将存在; 其二,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中,特指人格中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此外,个性一词常常被用来翻译英文中的individuality,personality,self。在心理学术语中,究竟是将individuality还是personality翻译成个性,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将individuality译成“个性”、personality译成“性格”会比较恰当。这不仅仅是几个单词的翻译问题,也不是一个已经有了公认的答案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不同学科对个性的理解,这种现象同样体现在对个性化教育的探讨中。
个性化本来指的是在文艺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特性的方法,以及对这种特性进行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概括化,二者都是人物典型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消费心理中,个性化常与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个性化需求或个性化服务,这种需求是基于个体在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其满足有赖于商家提供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通过市场细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一种是通过定制 、DIY 等方式来实现。作为一般意义个性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并不是辩证法所说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一直存在;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因为人人有人格; 也不是人格中的气质,因为气质天赐,无所谓好坏。这些都无需通过专门的教育来获得。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本意是培养具有特定社会文化所需要的积极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当前我们的教育政策( 如“纲要”) 所倡导的积极个性特征有: 创新性、就业创业性、适用性、复合性等。这些要求与我们处于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辨析
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个性,可以用“品格”一词准确表述。品格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如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性格开朗,指的是其性格中乐观、易与人相处等特点。与气质不同,性格是后天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形成。通常,每种文化环境都有其偏好,因而对品格的要求也不一致,如辜鸿铭先生对传统中国人的描述: “事实上,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与个性化教育相关的还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 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下,为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开展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三个不同的层次。可见,从教育的目标来说,素质教育的素质和积极品格一样,二者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国家教育目标的不同表述。
虽然创造性是我们所推崇的一种积极的品格,但学校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反对者认为,具有创造性的天才在儿童早期就已出现,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有限,学校的标准化考核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同时仍有很多研究者相信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可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来看,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提供特别的教育投入,同时都是对划一教育的否定。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多数倡导和实践的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何化解分歧、克服障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在自考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个性化教育
如果将个性化教育理解为一种个人化的需求和服务,则个性化可以用“个人化”这个词来准确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探讨个性化教育,所涉及的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开放等。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等。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进的民办教育、自学考试等也是一种突出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目前,完全意义上的个人化教育也在一些学校开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我院(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在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师资实际的情况下,在了解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个人化的培养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目前这种方式已在我院近年学生中取得良好效果与积极反馈,但很显然,这种个人化的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将来我院会更灵活地结合自身与学生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这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个性”和“个性化”
汉语里“个性”在近现代以来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都没有说明“个性”一词的来源。近现代之前“个”和“性”一起出现时,“个”主要作量词,而“性”往往独立成词,其主要含义有性质、本性、本质、生命、性情等含义,或与“子”等词相结合,如《西游记·第十四回》: “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在现代汉语中,个性一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哲学术语,与“共性”一起组成辩证法上的一对范畴,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这个意义上,个性是一直、亦永将存在; 其二,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中,特指人格中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此外,个性一词常常被用来翻译英文中的individuality,personality,self。在心理学术语中,究竟是将individuality还是personality翻译成个性,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指出,将individuality译成“个性”、personality译成“性格”会比较恰当。这不仅仅是几个单词的翻译问题,也不是一个已经有了公认的答案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不同学科对个性的理解,这种现象同样体现在对个性化教育的探讨中。
个性化本来指的是在文艺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特性的方法,以及对这种特性进行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概括化,二者都是人物典型化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消费心理中,个性化常与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个性化需求或个性化服务,这种需求是基于个体在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其满足有赖于商家提供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通过市场细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一种是通过定制 、DIY 等方式来实现。作为一般意义个性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并不是辩证法所说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一直存在;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因为人人有人格; 也不是人格中的气质,因为气质天赐,无所谓好坏。这些都无需通过专门的教育来获得。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本意是培养具有特定社会文化所需要的积极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当前我们的教育政策( 如“纲要”) 所倡导的积极个性特征有: 创新性、就业创业性、适用性、复合性等。这些要求与我们处于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辨析
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个性,可以用“品格”一词准确表述。品格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如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性格开朗,指的是其性格中乐观、易与人相处等特点。与气质不同,性格是后天的,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形成。通常,每种文化环境都有其偏好,因而对品格的要求也不一致,如辜鸿铭先生对传统中国人的描述: “事实上,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与个性化教育相关的还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 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下,为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开展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三个不同的层次。可见,从教育的目标来说,素质教育的素质和积极品格一样,二者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国家教育目标的不同表述。
虽然创造性是我们所推崇的一种积极的品格,但学校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反对者认为,具有创造性的天才在儿童早期就已出现,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有限,学校的标准化考核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同时仍有很多研究者相信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可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来看,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提供特别的教育投入,同时都是对划一教育的否定。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多数倡导和实践的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何化解分歧、克服障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在自考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个性化教育
如果将个性化教育理解为一种个人化的需求和服务,则个性化可以用“个人化”这个词来准确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探讨个性化教育,所涉及的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开放等。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等。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进的民办教育、自学考试等也是一种突出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目前,完全意义上的个人化教育也在一些学校开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我院(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在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师资实际的情况下,在了解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个人化的培养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目前这种方式已在我院近年学生中取得良好效果与积极反馈,但很显然,这种个人化的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将来我院会更灵活地结合自身与学生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这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