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2、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作用,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
2、想象的功能:(1)具有预见作用(预见结果,指导方向)
(2)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代替作用 (4)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调节作用
3、想象力的培养:(1)学会观察,丰富学生记忆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六、情绪与意志
【要求】1、识记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意志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
3、掌握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1、情绪: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2、情绪的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
3、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4、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
6、意志: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7、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8、意志和认知、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认知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认知、情绪和意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即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意志过程包含着认知和情感的成分,认知和情感过程也包含着意志的成分。
9、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环节)
执行决定阶段:决定做出之后,实现所做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实现做出决定的有两种形式:一是采取积极举动来达到目的的外部行动形式。二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抑制外部行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