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2015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自考考试重点预测

来源:www.hnsfdxzk.org 发表时间:2015-03-03 14:00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 点击: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上报名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谦·配第。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为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5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7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9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②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③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1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11资产主义的矛盾及其表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1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①马克思主义是时代 的产物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14.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1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1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⑴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①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张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③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⑵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⑶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⑷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的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7说明习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⑴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时间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⑵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8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①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③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④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19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⑵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⑶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4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5唯心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心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①机械性;②直观性;③形而上学性;④不彻底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9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11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2实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1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②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1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不论运动;②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不论相对静观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16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7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
18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朴素作用和朴素制约。
1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2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3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沿未实现的东西。
24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25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26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8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不论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3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3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结的。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33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4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3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3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③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9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4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43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4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5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6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47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9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0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5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5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53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①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②物质是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5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55.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56.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57.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8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实践③科学实验。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59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0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
6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64.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主要表现: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65.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67.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⑴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6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7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7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者庸俗进化论。
7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73.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7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76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①原因和结果②必然性和偶然性③可能性和现实性④内容和形式
77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原因和结果是队里的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78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79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⑵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⑶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8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⑴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⑵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⑶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
8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⑴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⑵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地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82本质和现象的关系:⑴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⑵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咸享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⑶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8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4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①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②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⑴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6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⑴联系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⑵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⑶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推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87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⑴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⑵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88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⑴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8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⑴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⑵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9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⑴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⑵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⑶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9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
92列宁指出物质的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1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14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5论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16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7真理的功能有:①指导实践的功能;②再认识的功能;③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8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揭示了以下对立:①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②可知论与不可论的对立;③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2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24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的关系。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
26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的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形式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
27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①认识只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③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28真理的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⑴真理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⑵实践标准的唯一标准。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⑶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②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33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3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5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①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③“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6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⑴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了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作是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⑵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是对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超越,它把实践观点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从而使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7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⑵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⑶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⑷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38 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表现在:(1)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就不是谬误,是谬误就不是真理;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了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一定条件,真理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也可能变成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思想体系: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征。
4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5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6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7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8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9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0人中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13生产力系统的要素: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④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4生产关系体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15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6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17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
18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19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①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社会制度;社会改革是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③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20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21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①独立的实体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④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②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任务和超前作用。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3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先进的生主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6以三种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7文化的根本特性: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
28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9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③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3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34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35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36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说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7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38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三个根本特性:①文化的创造性②文化的自由性③文化的兼容性
39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①文化具有信息功能②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③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④文化具有认识功能
40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4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⑴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⑵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2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为历史决定论
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44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一切社会形态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3)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2.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3.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属性。
4.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的自然属性。
5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①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②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持有者。
6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8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9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10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民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
1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14.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16.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它的经常存在,是资本主义国家极为普遍的现象。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18.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本形式和劳动力形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价值,由工人用于个人消费了。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劳动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②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19.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20.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2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三种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22 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3.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
24.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25.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系统看法和见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6、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建立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酱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2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资本家按商品的价值将商品售出,收回的价值大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大于的部分即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了资本增殖的使命。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
28.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0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3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3物化劳动又称为过去的劳动,它是指以生产品形式存在的已经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3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②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③商品价值量同生产率的关系
3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①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②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37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还清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38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40.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1.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①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3.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种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44.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45.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者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46.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7.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48.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⑴资本家怎样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家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⑵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49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的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51.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52.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
53.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
54.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5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后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56.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57.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⑵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⑶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5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和阶级局限性: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专制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在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59.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⑶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为尺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60.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⑴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的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家企业⑵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⑶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62.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5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6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7社会总产品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
8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9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0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④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11商业资本本质: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12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13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③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因而产业资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1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16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
17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
18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生产成本。第一、生产成本是酱家盈亏的限制。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第三、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21能够发生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
2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①购买阶段②生产阶段③销售阶段
2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①货币资本②生产资本③商品资本
24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有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以及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2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只有维持了这种基本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
2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引申出两个实现条件: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到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新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9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30.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31.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①不变资本的价值②可变资本的价值③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的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的产物。
32.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3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4.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大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5.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①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②二者数量不同③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36.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因而任何资本家在生产经营中,最为关系的是利润率的高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7.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8.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39.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得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被掩盖起来
40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41借贷资本的形成: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42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43.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
44.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
45.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46.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7.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48.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⑴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⑵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⑶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4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⑴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⑵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的土地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⑶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0.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⑴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一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⑵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总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的周转速度。
51.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⑴借贷资本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按照事前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⑵利息率决的因素:①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二段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率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多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②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金融资本:是指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2金融寡头:我们把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海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起来资本主义。
4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5垄断利润的来源: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得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①从国有资本的作用看。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特别是国有企业,固然有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为社会化生产提供一些私人资本不愿干、不能干的基础设施等功能。②从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这类资本主义经济中,若是是国有资本占控制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就可用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较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经营活动,这有利于国家从资产阶级整体利益考虑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③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这种形式下,无论是国家的加工订货,提供补贴,财政支持和再分配,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都是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长治久安,缓和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服务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7经济全球化的原因: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①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0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11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④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法制,建议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
12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阶段:①自由竟争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1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1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15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①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③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④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⑤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⑥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7.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
18.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1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原因: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长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制度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善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长期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
21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①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②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④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⑤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2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⑴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⑵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⑶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法。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23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⑴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⑵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4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2)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以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①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精尖端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②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技术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的更快。③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4.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分为三个阶段: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③新经济政策时期。
5.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发展。③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6.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和教训:①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①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②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③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峰队;③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④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0.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①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②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③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1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⑴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⑵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领导核心。⑶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⑷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⑵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1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康帕内尔的《太阳城》
14.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5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⑴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又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⑵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他们在宣言中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
1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17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的原因:①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②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③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④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18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19列宁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①对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②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③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④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斯大林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③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20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①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推动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经验教训: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2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2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兴国家政权:①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②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③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④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和先锋队共产党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⑥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2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系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③社会主义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24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目的。
25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归纳为: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④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追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具体体现。
26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①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②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27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①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家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③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29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30社会主义怎样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①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的方向②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③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1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是能够既牢记最高纲领,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宜的最低纲领,并推动本国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
32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2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在提高表现在:人们树立了高度自学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加社会活动,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4为什么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当今世界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一般经济发展都相对比较落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与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为什么共产主义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②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③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④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⑤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⑥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和消亡。
7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①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②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三大差别”消失,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③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④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8全人类的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①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②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人③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9为什么阶级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随着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了私有制,从而铲除了阶级对立存在的深刻经济根源,依靠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形成的剥削阶级将归于消失,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也将不复存在。
10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和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所谓国家自行消亡,表明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
11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境界: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了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加社会活动,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人们既要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2怎样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具备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①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②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③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④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13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和重大差别: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则专指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共同特征:①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于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共同的利益服务②二者的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③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④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⑤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重大区别: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②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③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⑥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和国家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⑦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
14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事业已经在实践之中: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之中。
15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①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②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是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③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④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16为什么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⑴因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⑵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②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③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④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⑤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⑥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17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18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前后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19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⑴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⑵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⑶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TAG标签:自考(5)
(责任编辑: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网上报名

姓名:
电话:
专业: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来院方式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大学城麓山路130号
联系电话:0731-8886 3614
王老师:153 6780 681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欧老师:134 6763 711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首页 | 学校简介 | 自考专业 | 成考专业 | 常用查询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 网上报名 | 网站地图
报名咨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大学城麓山路130号 咨询电话:0731-88863614
湘ICP备15003078号-3 Copyright 2008-2023 长沙市启航专修学院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考办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569号 招生处监督电话:0731-88860268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